山东001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37|回复: 9

致青春:那些年我们过过的儿童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1 10: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0523ll 于 2015-6-1 11:14 编辑

6.jpg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儿童节曾经是春光里一群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校门,唱着少先队员队歌,走向公园和广场的模样;但在今天,儿童节成为孩子们领着爸爸妈妈走出校门,走进商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时代!
    穿过不同的年代,经历短缺、质朴,直到今日的繁荣、新鲜。一批一批的儿童成长直至变老,保留那最美的影像。今天又将迎来一个儿童节,它是所有人的生日,让我们一同回忆50-90年代不同的童年!

50年代:共和国的同龄人

◎红旗下的第一代


电影《祖国的花朵》

五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的第一代,他们中的很多人,被称为“共和国的同龄人”。1955年的一部著名儿童题材影片《祖国的花朵》,赋予了红色年代的儿童们“花朵”的专称。而电影中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更是传唱至今。“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


童谣“小燕子,穿花衣”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涌现了一批传唱至今的儿童歌曲。比如,“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人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1957年)。又如,“月亮在白莲花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1958年)。这些歌曲既承载了革命传统主义教育的内容,也用优美的旋律拨动了新中国第一代少年儿童善良纯洁的心灵。当然,也有更加简单直接的革命歌谣,“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就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童谣。

◎除四害,讲卫生


1956年,儿童快板报报道了儿童除四害。

新生国家所特有的激情和朝气,渗透在儿童蓬勃的血液当中,与此同时,共和国所经历的各种运动,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他们成长记忆中。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要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四害”,指的是麻雀、苍蝇、蚊子、老鼠。其中又以打麻雀、老鼠声势最为浩大。那是一场极其壮观的人民战争,儿童们作为小帮手,他们用弹弓,用笼子,用网,用敲击脸盆制造的噪音,去围剿麻雀。据说鸟儿除了被打死外,吓死或累死的也不少。

◎全国炼钢铁,儿童拣煤渣


1958年,一个女孩在炼钢炉前留影

1958年,农村的孩子高兴地跟着父母走到公社食堂,吃起大锅饭。猪一头一头地杀掉,孩子们可以吃个饱。但是很快,他们将发现,可以吃的东西太少、太少。在这个年代的末期,到处矗立起炼铁炉,孩子们去捡煤渣,顺便看叔伯们从炉子里运出一坨又一坨的废铁破铜。而这些疙瘩,原料可能是孩子们家里的大铁锅、铜门环,或者爷爷洗脚用的铜盆。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好评度 +6 收起 理由
一品人才 + 2 + 6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2:50 | 显示全部楼层

60年代:我叫红领巾

◎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


两名少先队员,代表本班同学送礼物给困难者。

有一天,孩子在食堂吃到玉米面做的稀粥,开始觉得好吃,一顿吃三碗。以后老吃,就烦了,而且还不顶饱。此后两三年内,饥饿感成为孩子无法摆脱的密友。即使如此,他们在放学路上也不会去偷地里的蔬菜。社会主义儿童教育在道德情操培养上相当过硬,这是那个时代的宝贵财富。有关“花朵”的歌曲继续传唱,比如《花儿朵朵向太阳》,“花儿离不开土壤,啊……鱼儿离不开海洋,啊……少年儿童千千万,离不开亲爱的领袖,离不开亲爱的党。朵朵花儿向太阳,颗颗红心向着党,红色少年的心头,长上了红色的翅膀,准备着,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奔向那祖国需要的地方。”60年代的孩子,在身体饥饿与精神富足中成长。“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儿歌,就诞生在60年代,也成为这个时代的儿童精神的最好写照。

◎“雷锋做啥我做啥”


1963年,国庆14周年庆典,学生们抬着学雷锋的标语牌向天安门行进。

1963年,孩子们开始接受一位新的偶像——雷锋。他们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立志“雷锋做啥我做啥”——一看到列车,就想为辛苦的列车员倒水;一看到老奶奶,就希望她摔倒然后上去扶;一看到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就恨不得他马上迷路,好送他回家;一看到农民伯伯的拖拉机开过,就盼着它陷入泥坑,可以上去跟同学们一道把它推出来。当这些受助者问孩子们名字时,他们会扑闪着大眼睛,回答:“不要问我的名字,我叫红领巾”。

◎为学雷锋,疯狂追杀苍蝇


20世纪60年代一五○团的学生种的”少年林”

上缴苍蝇的尸体也是“学雷锋活动”的内容之一。活动最后演变成硬性指标,每天都要交几十只苍蝇,表示自己为祖国卫生做贡献……一位当年的孩子回忆说,“我在上学路上也时刻紧攥着一只自制的苍蝇拍,不走大道,专挑污水横流的小巷,哪里臭就往哪里奔,并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我母亲因为我在吃饭时突然放下碗,状若疯狂地去追杀苍蝇,吓得摔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军绿书包是孩子们的LV

◎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


70年代儿童表演样板戏

在70年代度过童年生活的孩子,样板戏是他们的流行音乐,《红灯记》就是他们的S.H.E.、《沙家浜》就是他们的周杰伦,《智取威虎山》就是他们的林肯公园乐队。从1970年开始,文革期间一度沉寂的“小人书”,再次形成了出版高潮,成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但在80年代以前,小人书的内容基本上离不开革命的主题,如《鸡毛信》、《小骑手》、《赤胆忠心》等。

◎物质依旧贫乏,但心情是快乐的


女孩们在跳橡皮筋

当时的物质依旧贫乏,但孩子们的心情是快乐的。女孩跳橡皮筋、跳格格、踢毽子,男孩打弹子、拍画片、扔子弹壳……与人交往的游戏,与大自然玩耍的游戏,是70年代末与80年代中期以前,孩子们的娱乐主流。在街道上,随处可以看到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嬉戏的场景,他们背着军绿书包——这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饰品,好比今日的LV;骑着28加重的自行车,或者徒步滚着铁环,呼啸而去。若在乡镇间,还可以看到儿童笑嘻嘻地追赶拖拉机,跳上车斗,或者就吊在车尾,蹭搭便车。

◎馋嘴的孩子有了零食


能吃上几分钱的冰棍儿,可是很奢侈的享受了

馋嘴的孩子们这时候开始有了“零食”。几分钱的冰棍儿、硬糖,几乎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看见别的孩子用夸张的动作咀嚼着糖,一些没有糖吃的孩子只有咽口水的份。儿童节到了,唯一对孩子们的犒劳是家里把小部分的米,拿到楼下去爆了米花。做爆米花的人特别受孩子的欢迎,他一只手摇着黑乎乎的铁炉,然后在黑乎乎的铁炉里放上两片小药片,后来孩子们才知道那是糖精,神奇的不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我们一起玩过的游戏

    80后长大了。忆起童年时代,宛若一场清梦,久久不愿醒来。睁开眼睛看看这飞驰的时代,华丽而耀眼,但是却无法找回那个伴着蝉鸣和蛙叫走过的一个又一个夏天。

这里为大家搜罗整理了80后在童年时期经常玩耍的民间游戏,以纪念那些消逝的美好时光。让这些熟悉的画面带我们一起重温儿时的珍贵记忆吧。

运动竞技类
  小时候的游戏很大一部分都伴随着比赛性质,三五成群的分成若干小组,比一比谁更厉害。

滚铁圈
  玩法:由一个铁圈和一个铁钩组成。要用铁钩勾住铁圈让铁圈滚动起来,自己也跟着跑起来,不过这铁圈可是很容易倒的哦!它需要极大的平衡能力和技术。

跳房子
  玩法:布沙袋或石块或瓦片,必须一格一格地往前踢,不得越格,不得压线,否则判为失误;外国小朋友玩跳房子。中途失误,可在下一轮轮到时,从失误格开始继续往下跳。

跳皮筋
  玩法:跳皮筋分为单人跳和集体跳两种。单人跳由二人拉着约3至4米长的皮筋,在皮筋的中间单人跳或多人依次轮流跳,集体跳是将数条皮筋拉成各种图案,如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菱形、斜线形、人字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由许多人同时参加。

打水漂
  玩法:用扁型瓦片,用力擦水面飞出,瓦片碰水面弹起,继续向前飞出,再碰水面弹起,再向前飞出……如是反复多次,直至瓦片落入水中。

踢毽子
  玩法:小腿向同侧身体侧后方弯起,用脚外侧或脚后跟在身体侧面或侧后方踢。 也可以多人一起踢。

跳山羊
  玩法:在奥运会体操项目里那叫“跳马”,孩子们叫“跳山羊”,当年普及率极高,几乎全中国的孩子都是高手。一个人当“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山羊”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山羊”头上越过。“山羊”会越长越高,先是手撑脚背或小腿,然后手撑膝盖,再站直。

跳绳
  玩法:有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大绳。双人跳时由一人摇绳,带另一人一起跳。多人跳时两人在两端摇绳,其余人在中间站成一排一起跳。

摇呼啦圈
  玩法:各种摇法,在腰上摇,胳膊上摇,腿上摇,甚至脖子上摇。呼啦圈当年红遍大江南北,还有各种摇呼啦圈的比赛,当年看一个小女孩一次摇N多呼啦圈破了吉尼斯纪录,那是相当崇拜啊。

捉蜻蜓
  玩法:一人伸出手掌,另一人将一个指头垂直放在其手掌中间,由伸出手掌的人来抓另一个人的手指,伸手指的人凭反映快慢逃脱。

物品对抗类
  拍洋画、打宝、挑冰棒棍……任何物品经过小小的加工都可以成为手中制胜的法宝,赢你没商量!

拍洋画
  玩法:把买来的洋画裁剪好,放在桌子或者地上,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相互拍对方的洋画,拍翻过来就算赢,对方的洋画就归你所有。

抓石子
  玩法:3颗石子(或用布做的小沙包)在桌面上丢开;拿起其中一颗石子向上抛;趁向上抛的石子未落桌面前,抓起桌面上第二颗石子,再来接住刚才向上抛的石子。依次类推,抓起第三颗石子。

拔叶子根
  玩法:相互拔树叶的根,拔不断就赢。小时候印象特深的是秋天到了,叶子全落在地上,和伙伴们玩拔根儿,尤其要把叶根在自己的球鞋里捂捂,这样根就柔软有韧性了。有时会遇到“根儿神”,伤敌无数自身却依然毫发无损,第二天,“根儿神”的主人便会成为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大家都会找他比试比试;也有时会遇到棋逢对手的情况,两人的手指都已勒出血印,手中的根仍旧无法分出胜负,于是不得不借助外力,或倚在墙角,或叫人帮忙,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双根同时而段,成为大家今后一段时间津津乐道的谈资。

打宝
  玩法:也叫打面包,用烟盒或者硬纸盒做成“宝”“面包”,一人把“宝”放在地上,另一人用自己的“宝”往对方“宝”旁边用力砸,靠气流把它冲翻,也有直接往“宝”上砸的。打翻了别人的宝就算赢,最后看谁赢的多。

打弹珠
  玩法: 1.两人拿出弹珠放在平整的地上,一个人用手指弹自己的弹珠撞击别人的弹珠,弹中的弹珠归为己有。 2.先在地上挖五个小洞,把弹珠弹入预先准备好的洞内。谁先打完五个洞,谁的弹珠就变成了老虎,然后再打着别人的弹珠,就可以把别人的弹珠吃掉(归自己所有)。

打三角
  玩法:打三角的游戏,两人对打也可,多我参与也可。每一个三角都有正反两面,打的时候无论将哪一面置于地上都可以,打的一方用自己的三角去扇地上的三角,如果将地上的三角扇的翻了身(另一面朝上了),那就算赢了。

摔炮
  玩法:威力很小的炮,用力摔在地上就会响。

挑冰棍棒
  玩法:收集冰棒棍或者木棒棒,握成一把然后撒开,把棒棒拿出来而不能让其他棒棒动,动了就换对方来玩,最后谁赢得的棒棒最多谁就赢。

陀螺
  玩法:一种是分两组,看谁的陀螺先停谁就输了。另一种是画一个大圈和在大圈中画一个小圈,按指定规则在圈内打陀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我们一起吃过的零食

“80后”对童年的特殊情结,也许早已超过了童年本身,种种眷恋童年的形式,其实无非是想回归那时的心境。六一来临各大网站热门讨论的话题,往往回到了“小时候N种经典零食”类的帖子,聊一些诸如果丹皮、酸梅粉、麦丽素等小时候的零食,不知你都吃过吗?

1、跳跳糖。小时候还算是比较奢侈的零食,一点点倒进嘴里,跳跳!

2、酸梅粉。这是我们那的叫法,味道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还记得那些藏在袋子里的小勺子,很个。

3、棉花糖。其实也没多好吃,但足以满足小朋友的童心,现在也有而且还改良了,但已经没以前的那种味道了。

4、无花果。记得见过的第一个可以任意封的小袋子就是这种无花果,是一种酸酸的干丝。

5、果丹皮。很多80后都是吃它长大的,并且至今念念不忘。红红的山楂片卷成一卷,可以一口咬下去,也可以把山楂卷摊平了从边上开始吃,大家甚至还会互相攀比谁的吃法新。价格也实惠,1毛钱一根。

6、宝塔糖。黄色、甜甜的宝塔糖是孩子们唯一不抵触的药。小时候,学校每学期会定期发,父母也会给买。吃过宝塔糖,肚子里的条条蛔虫就会随大便一同排出。

7、搅搅糖。除了搅搅糖,它还有很多很多别名。但属搅搅糖这个名字描绘的最传神。在两根小棍(或是竹签)上裹着一小团黄色的糖稀,晶莹剔透的,凭着小棍可将糖稀随意搅动。

8、华华丹(老鼠屎)。华华丹因其形状,被80一代形象的称为老鼠屎。
华华丹,小圆球状,盒装,其口感酸甜清凉,略带中药味。因华华丹名头大,所以马甲无数,诸如”老板丹“、“佳宝丹”、“济公丹”、“陈皮丹”、“话梅丹”、“盐津丹”、“开胃丹”、“老鼠屎”都是其马甲。当年最有名的是康辉华华丹,当时的广告语是:“小子不简单 ,康辉华华丹”。

9、娃娃脸雪糕。娃娃脸、娃娃头、雪人说的都是同一种雪糕。雪白的脸蛋,咖啡色的眼睛的小嘴,外加咖啡色的耳朵。娃娃脸雪糕久远的回忆,最初的雪人雪糕已经找不到了。现在伊利出的小雪生,从样子到味道都很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80后十大校园特色生活

80后的童年,何其的相似,那些吃喝玩乐,囧人囧事,游戏和漫画,电视和明星,校园时光,还有那个同桌的TA……有些鸡零狗碎,有些单调简单,但回忆何其的美好?


1、放学排队。虽然每天放学都要排队,但绝对的神形俱散,需要极大的外力才能压制成一长条形。

2、“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毛主席的话,一边学习,一边长个子,可谓“知行合一”了。

3、做眼保健操。眼保健操开始了……其实绝大部分人的动作是不准确的。

4、赶暑假作业。暑假快结束时的头等大事。俗话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两本每天一页的暑假作业,通常是迅雷之势完成,但最要命的是每天一篇的日记,因此在一天憋出二十篇来,从此落下了见什么都要抒发一通情感的毛病。

5、比小红花。一面墙上,一张大纸一个橡皮图章,也是老师神权的象征之一。敢不听话?嘿嘿,就看着别人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吧!

6、罚写错字。time and time again,总是怪自己,为何会这样的不小心!

7、抄歌词。没有电脑,没有因特网……最重要是没有钱! 所以“人是第一生产力”,有时间就赶快抄吧,顺便练练字。

8、小学劳动课上时常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

9、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拿着家人给的一元钱去春游,回来后必定要写“游后感”;组织看电影后则要写“观后感”。

10、很希望自己是学校鼓号队成员。

80后小学课本上的插画,你还记得吗?

至今记忆最深刻的句子,依然是小学课本上的话,那些简单的字句,简单的故事,看到一幅幅的插图,似乎耳边又回忆起了久违的读书声!下面的这些课本插图,你还记得哪些呢?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老舍家的猫

赠汪伦

司马光砸缸

落花生

王冕学画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0:36:31 | 显示全部楼层
    90年代,躁动的课堂,热闹的校园,欢声笑语的路上,赶着学校和家里的两点一线,每天回到家,偷偷的拧开电视机,换台,换台,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在那个广告稀有的年代,我们总能掐准时间守候我们爱看的动画片。在今天的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回到童年,重温那个年代看到的动画片。


聪明的一休
国家:日本
年代:1975年
“个滴个滴个滴个滴个滴个滴”听到这样的歌声,我们就知道《聪明的一休》就要开始播放了。《聪明的一休》是1975年开始在日本播出的296集动画片,1983年和1988年由辽宁儿童艺术剧院翻译配音其中的104集,这是我们最早开始看到的版本,后来又出了1997年版的续集52集。
一休在大陆播放以后,引起极大反响,聪明的一休就是我们小时候心目中的英雄,还有善良的小叶子、鲁莽的新佑卫门、和蔼的长老、贪心的桔梗店老板和弥生小姐、骄傲的足利将军等,他们鲜明的个性和充满哲理的动人故事深深影响了一代人。那时的孩子们纷纷以一休作为自己的榜样,他在思考时盘坐用手指在头顶打转的样子也为许多儿童仿效。
一别多年,不知道现在安国寺是否依然那样寂寥:打扫不完成落叶,早课的钟声,还有一直盘旋在寺庙上空的几声乌鸦叫?过了这么多年,一休哥和小叶子是否还安好?

机器猫
国家:日本
年代:1979年
机器猫,又叫哆啦A梦。哆啦A梦是一只来自未来世界的猫型机器人,用自己神奇的百宝袋和各种奇妙的道具帮助大雄解决各种困难,在这个奇妙又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机器猫作为一个常青的形象,伴随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
片头的影像,确乎只记得阿蒙顶着竹蜻蜓,胖乎乎的身体神奇地飘过天空,身后是高耸的铁塔。过场的标题常常是中日文并存,只是对于幼小的我们而言,即便是对那些扭来扭去的日文假名感兴趣,出于能力有限,只赶得上听阿蒙用有些得意的声调念出标题。
过几年,我们开始习惯在放学后拖着遮住了屁股的大书包挤进小巷里的小书店,伸长脖子搜罗着那些蓝白封皮的小册子。我们总在寻找自己没看过的那几本,却只是失望地看到一个个熟悉的数字,但我们坚信我们可以找到某些编号的册子,就像我们深信阿蒙无所不能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和阿蒙一样跨世纪了。阿蒙掉了漆,回到20世纪,我们蜕了皮,来到21世纪。21世纪对于我们,是陌生的世界,幸好还有阿蒙可以相依为命。

黑猫警长
国家:中国
年代:1984年
夜深了,森林里安静极了,星星眨着眼睛一闪一闪的笑着,森林居民——各种小动物们“呼啊呼啊”的睡着了。警士们迈着坚定的步子,保卫着大家美好的生活。你知道这个领头的是谁吗?他啊,当然就是大名鼎鼎的黑猫警长!
黑猫警长的知名度不要太响哦,且不说当时的小男孩人手一顶“大盖帽”,争相效仿这只神气的猫警长,只要看看如今的小区保安都落得一个“黑猫警长”的别称就知道了。只可惜这部好看的动画连续剧出到第5集后就没有了下文,头号大坏蛋――老鼠“一只耳”的那句“等着瞧,我找舅舅吃猫鼠去!!”也就成了绝世回响。虽然2010年又出了电影版,但已经非彼时彼动画了,只留下勾起回忆的东西。
“啊哈哈……黑猫警长……森林公民向您致敬!”也向我们的童年致敬!!

葫芦兄弟
国家:中国
年代:1986年
七只神奇的葫芦,七个本领超群的兄弟,为救亲人前赴后继,妖精们法力无边,葫芦娃大显奇能,一场场较量扣人心弦。《葫芦兄弟》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原创出品的十三集系列剪纸动画片,是中国动画第二个繁荣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动画系列自1986年播出以来,一直大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们的喜爱,曾经获得过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虽然很多人对这部动画褒贬不一,但它在当年播放时的影响力却是无庸置疑的。随便问问如今20岁以上的人,不知道“叮叮当当咚咚吧吧-葫芦娃”的恐怕还真没几个人吧。种葫芦的老爷爷,七色的葫芦兄弟,狠毒的妖怪,善良的穿山甲。曾经的我们还幻想着拥有葫芦兄弟的本领,替天行道。 多年后,再看《葫芦兄弟》的续集《葫芦小金刚》和2008年的电影版,依稀还是有感动!

舒克和贝塔
国家:中国
年代:1989年
开飞机的舒克,爱劳动的舒克,开坦克的贝塔,爱友谊的贝塔,这就是好样的舒克贝塔。自己的路,自己走,谁需要我们帮助,只要叫声舒克贝塔。
唱起《舒克和贝塔》的主题歌,依然朗朗上口,想起那两只小老鼠舒克和贝塔,想起小男孩皮皮鲁,想起他们的舒克贝塔航空公司,更想起他们不畏艰险,克服困难,寻找属于自己生活的勇气。
舒克和贝塔是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最著名的童话形象,舒克和贝塔伴随了几代孩子的成长,后来被上海美影拍摄成了动画片,于1989年开始播放。

圣斗士星矢
国家:日本
年代:1986年
数千万来自四方八面的青铜圣斗士们为了争夺射手座黄金圣衣在角斗场上拼得你死我活,死伤无数。十二星座宫里面的十一座黄金圣斗士们为了他们的使命厮守在他们的行宫里面。星矢他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倒下了又站起来,手脚折了,眼睛瞎了,仍继续着保卫雅典娜的使命坚强的再次战斗。信念支撑下的小宇宙越来越强大,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就是《圣斗士星矢》,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作品。动画片中美仑美奂的圣衣、眩目华丽的招式、动感十足的战斗场面和令人荡气回肠的感情描写,不仅令男生们热血沸腾,也吸引了众多少女的目光。永不放弃的信念、男子汉血与泪的战斗、信赖朋友的友谊更让我们永远怀念。
我们像英雄一样崇拜他们,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同我们一样,他们遇到的敌人就是我们现在遇到的苦难,永不放弃才是敌人或是苦难畏惧的武器。坚持,追求,还有无畏的信念。更渴望我们能把这一切都寄托在人生道路上,像他们一样去战斗,至死不渝。所以,它不是童话。
灌篮高手
国家:日本
年代:1993年
樱木花道,湘北高校一年级生。在初中有被50个女生连续抛弃的历史。因第50个女生的一句“我喜欢的是篮球队的小田同学。”而对篮球深恶痛绝。上高中不经意被美少女赤木晴子的一句:“你喜欢篮球吗?”又燃起希望。为得到晴子的芳心,花道不顾一切的加入篮球队,并以惊人的速度进步,向全国大赛迈进......
这是最初的青春的故事,当在课间休息时大家纷纷讨论喜欢谁的时候,喜欢流川枫和喜欢樱木花道自然成为了两个派别,并且为这种喜欢,喜欢上打篮球,喜欢上打篮球的男孩子......那些操场上闪动的时光,那些课堂里偷看漫画的背影,都成为至今回忆的片段。
成长总是不期而至,时光总是飞速而逝。收集的海报和卡片已经泛黄,一起观看的人已经远去,唯有记忆依然鲜活,提醒着我们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1 11: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6-8 17: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更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山东001在线 ( ICP11027147 )

GMT+8, 2024-11-23 06:17 , Processed in 0.07209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