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001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783|回复: 8

世界古兵器一览[60P]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23: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麥斯米倫風全身盔甲】16世紀初
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專屬於羅馬帝國皇帝麥斯米倫一世。麥斯米倫一世(Maximilian 1459~1519,在位期間1493~1519)善於更新武器,16世紀初,他在現今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城
設兵器製作工坊,尤其在盔甲製作上領導流行,圖示盔甲之造型為其首創,後來在1500~1540年間 ,廣被模仿且流行於歐洲長達數十年,全套約重30公斤。

【德國黑白相間半身盔甲】1550年
古代戰士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頭、木頭、獸皮、厚棉布等為材料製作成簡陋的戰時防禦物;西元前 600 年起,人類開始懂得以小鐵圈串連編織成「鐵鍊衣」(MAIL SHIRT)保護身體 ;至西元2 世紀,由於煉鐵技術進步,鐵片盔甲逐漸盛行,至14 世紀達到最高峰,高階戰士的盔甲均須特別量裁製作,造型及樣式甚具藝術性 ,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視為藝術極品廣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間之半身盔甲,是16世紀流行於德國的典型樣式。

德國黑白相間半身盔甲】1550年

【德國十字弓】1580年
歐洲十字弓係由傳統弓箭發展而來,於中世紀時期出現,它具有發射無聲、無煙火,易於攜帶,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於偷襲等優點,起初用於狩獵,後來才?#092;用於戰場上。十字弓身採用彈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鋼片製成,無法徒手操作,必須用特殊的輔助工具,例如絞弦器、拉桿等,方能將弓上弦。 M _M(GI:

【德國雙手刀】1580年
雙手刀,顧名思義是需要用二隻手來操作的兵器,極可能是13 世紀時源自於歐洲的「條頓民族」(Teutonic),是中古時代步兵戰鬥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間流行於歐洲,它的外型極少有改變。一般雙手刀長 1.8 公尺,重16 公斤。專用之於比武、防城戰或對付持長矛的集團步兵。
雙手刀的刀刃有時呈波浪狀,容易砍斷敵方之長矛,接近大型十字形護手下方,有兩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鬥時敵軍的刀劍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劍】1650年  
左手短劍又稱匕首,15~16世紀曾流行於歐洲,尤其是德國地區。左手短劍經常與長劍搭配使用。細尖的刀刃不必鋒利但需強而有力,足以抵擋敵人的劍擊,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時刀刃成鋸齒狀,可折斷敵人長劍端,故又名斷刀器(Sword Breaker)。

【 意大利長劍】1650年
1530年起,長劍風行於歐洲,成為武士必備兵器,但它只適用於刺擊,無割砍功能。影響所及,學習劍術蔚為風尚,劍術的研究與發展也十分蓬勃。長劍的手柄造型極多,製劍大師可隨個人喜好設計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細琢者,日後均成為兵器收藏家的最愛。

日本武士刀

【歐洲長柄武器】16~17世紀  
遠古時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於戰爭和狩獵,之後有專為騎士設計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藝復興,各種樣式、風格、尺寸、雕鏤華美的長柄武器更是豐富精釆,機能性也提高,例如:鉤爪形長矛,其內外側的突出物可將騎兵從馬背上鉤下來,再用尖刺傷害對方;斧形長戟,雖然不能達到鋒利地步,卻能藉其重量劈砍,給予穿著全身金屬鎧甲的騎士重大的傷害。長柄武器通常約2~3公尺長,重量不輕,使用者需要相當的體力。




【荷蘭火繩槍】1640年  
火繩槍是由小火炮改良而來,15世紀初已經出現,由前膛裝填火藥粉與彈丸,射擊時,扣動扳機,使火繩接觸「點火藥紛池」,產生的火焰穿過火門傳入槍膛內,引燃火藥粉發射彈丸。其優點是製造成本低,維修保養容易。直到1650年,轉輪式、火石式、雷管式...等新式點火系統出現後,才逐漸被淘汰,但亞洲地區國家如日本,大約在1860年以前都還是使用火繩槍

【歐洲轉輪槍】(前膛裝填)  
在歐洲,槍的演進約於1520年進入轉輪式,1530年便相當普及,尤其是在德國。它的射擊原理是在「引火藥粉盒」下方裝有隱藏的鋸齒狀轉輪,並以「火石鉗」夾著火石緊*在轉輪上,扣板機時,轉輪會快速旋轉,與火石接觸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藥。這種型式的槍大大地改進了火繩槍的缺點。     

【德國火石槍】 1750年
火石槍的構想始於約1547年,1620年進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火石」撞擊「打火鐮」產生火花以引燃火藥粉。火石槍的性能較火繩槍優越,製作成本又比轉輪槍低,在1850年「彈夾後膛裝填」式的射擊系統出現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藥兵器。圖示為特殊的火石槍,可預先由槍托裝填火藥粉及彈丸。上膛時,將槍口朝下、扳動「上彈把」,即可自動裝填火藥粉及彈丸,完成射擊預備動作,精簡了許多步驟。左下角為其上膛分解圖

【彈丸及模具鉗】  
製作彈丸時,先用火將鉛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卻後打開取出,再利用鉗柄上的「修剪器」,將多餘的部分除去,一顆顆的彈丸就產生了

【波斯頭盔與盾】1820年
缽狀鋼製的頭盔,護頸甲由小鐵圈編製而成,有可上下移動的護鼻樑、帽頂有尖刺,左右的兩個細管是插纓飾用;盾的內面有襯墊,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膚外,還可減少被攻擊時的力道,另有四個扣環可連接成两條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個突出的半圓形,目的是修飾扣環孔。表面若是有金銀鑲嵌的人物肖像,或是嚴謹的幾何圖案,都是相當貴重的兵器

      
【波斯護臂甲】1760年
護臂甲(Vambrace)又稱為Dastana 或 Arm-guard,有時只有右手配帶,前端有布片和鐵鍊片,用以保護手背。為表示華麗通常會裝飾金或銀的花紋

【印度鎖子甲】1650年
相傳西歐「克爾特族」(Celt,居住於現在的愛爾蘭、威爾斯和蘇格蘭)於西元前 500年就已知道用小鐵圈來編織鐵鍊衣,作為戰爭或比武時護身之用。西元2~17世紀之間雖然鐵片甲冑盛行,但身體的某些部分仍需鐵鍊衣來保護,甚至較落後地區如東歐、中東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區,由於製作技術落後和氣候炎熱的關係,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紀火藥兵器逐漸普及之前,仍視鐵鍊衣為重要作戰裝備

鐵鏈衣製作耗工費時,每個小鐵圈都必須在接合處捶平並使之重疊,然後鑽洞(一般為一個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極罕見),並釦以鉚釘避免脫落。鐵圈環環相扣,有時配合更小鐵圈以轉折所需之造型,適合人體穿著及活動。作戰時,鏈鎚、弓箭、尖劍和矛鉤都是對付鐵鏈衣的利器。本件重約18公斤,小鐵圈約17,000個。

【印尼蛇形刀】
蛇形刀是馬來西亞和印尼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約有5~15不等的彎波。當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議的特性,並代代相傳。通常男人一生會擁有數支蛇刀,分別是來自父親、岳父的相傳與饋贈,以及他們為自己所訂做的

【菲律賓半身盔甲】18世紀
這種形式的盔甲並非菲律賓當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響所產生的樣式。頭盔用動物角製成。保護身體的部分,則是利用動物的殼或角磨成薄片,與鎖子甲縫製而成,再以黃銅製圖案裝飾表面。

【菲律賓青銅迴旋砲藍達卡】1830年  
青銅迴旋砲藍達卡可用於陸上或海上,長度由20吋~7呎不等,小型較為普遍,主要用於重要典禮上,發射表示敬意。在婆羅洲,藍達卡象徵著崇高的地位與財富,它們甚至可被當作貨幣使用。由砲身的紋飾可看出當時受到歐洲及中國的影響之大。

【土耳其匕首火石槍】19世紀  
結合匕首與火石槍設計成的特殊武器,整體造型及金銀紋飾可看出土耳其鑲嵌藝術之登峰造極

【阿拉伯匕首】19世紀  
阿拉伯匕首,曾盛行於奧圖曼帝國、波斯和印度,雙刃開鋒且彎曲,刀柄和鞘的外形多變在裝飾上更因地區起源而異。在阿拉伯半島,這種型式的匕首被尊為自由的象徵,它不但是打仗的武器,也常出現婚禮以及割禮慶典上(一種宗教儀式)。刀鞘長又彎,鞘末是莖球狀,鑲嵌精緻,19世紀曾出現U形的鞘








阿拉伯的弯刀

俄国军官头盔---这副头盔制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精美的做工表示它的拥有者不会是低级军官。头盔后面的金属护颈让我联想起17世纪的壶形盔

法兰克战士盔甲

哥特式盔甲

阿拉伯的弯刀

俄国军官头盔---这副头盔制于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精美的做工表示它的拥有者不会是低级军官。头盔后面的金属护颈让我联想起17世纪的壶形盔

法兰克战士盔甲

哥特式盔甲


希腊短刀

胸甲

毛利元就 所穿的 胴丸铠

织田信长 所穿的当世具足

足利尊氏所穿的 大铠

中世纪欧洲全身甲


汉朝青铜刀

明朝柳叶刀,刀身内有空间,有铁珠,可摇动。是受印度和波斯的兵器影响

明朝名将戚继光(1528-1587)的雁毛刀

清朝乾隆皇帝的两把雁毛刀

清朝乾隆皇帝的另两把雁毛刀,刀柄设计是受印度刀柄影响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中国古代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待机发射的远射兵器。由弩弓、弩臂、弩机三部分组成。弩机由青铜或铁制成,包括牙、牛、悬刀三部分。汉代的弩在弩机外面加装了一个青铜机匣,称为“郭”,可以承受更大的张力。 另外,汉驽在用于瞄准的“望山”上增设刻度,相当于现代步枪的标尺,提高了命中率


【元軍頭盔】1760年 Helmet, China, ca. 1760
元軍甲冑製作極其精良,有皮、銅、鐵等質料。圖示為皮製頭盔,原塗有黑漆,帽頂銅管為插裝纓飾之用,帽右為銅護片,帽下護耳及護頸是內鋪棉絮外釘甲泡的『棉甲』,與當時吐番用冑頗相似。

【清代連發強弩】 18世紀 Repeating Crossbow, China, 18th cent.
中國弩(十字弓)發源得很早,而直接用在軍事上,應是在春秋晚期。戰國時代,列國已廣泛使用;用於各類爭戰活動中;到了三國,諸葛亮設計出連弩,可一次發射十支鐵箭,時稱『元戎』。圖示為清代連發強弩,可一次裝填二十餘支弩箭,並能同時發射二支,大大提昇發射速度。

【武成永固大將軍砲】1689年
清康熙年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奉命為清廷鑄造火砲,《武成永固大將軍砲》便是其中最優秀的砲式之一。此砲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 年)鑄造完成,是一尊銅砲,重3公噸、砲長310 公分、口徑12.5 公分、用藥5 觔(斤)、生鐵砲子10觔;砲身全部銅綠,凸紋鐫楔精美,花文、蕉葉文、回文、乳釘文、蓮花文俱全,底左右也有滿漢銘文。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佔北京,聯軍統帥瓦德西(Von Waldersee)把許多戰利品從中國帶回柏林,其中包括了數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砲》;這些砲後來變成德國「威廉梭收藏館」的重要展品。1930年,德軍擴張軍備,熔毁部分火砲,逃過此劫的砲被轉?#092;到英國成為私人收藏,1994年奇美購得兩尊武成永固大將軍砲,並展示於博物館外草坪上,是研究古代火砲的最佳素材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23: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23: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汗,抢沙发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2 23: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22 23: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倒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3 06:5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5-8-23 09: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麦兜小五花 于 2005-8-23 09:15 发表
看上去好沉哦,穿这个打仗不累死

基本上是这个样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3 12: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图好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5-8-27 0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u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山东001在线 ( ICP11027147 )

GMT+8, 2024-12-23 17:06 , Processed in 0.05899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